圣人控制感官对象的冲击,内心清静安详,与俗人的观念和目标完全不同。《薄伽梵歌》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圣人形象:
因此,臂力强大的人啊,能约束感官,不使其追求感官对象的人,必有定慧。
众生的黑夜,正是自律者清醒的时刻;众生醒来的时候,便是内省圣者的黑夜。
不为欲望滔滔不尽之流所扰,就像海洋纳百川之水,依然波平浪静。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心平气和,而试图满足这些欲望的人,则永远不能达到平和。
圣人是灵知文化的理想人格,相似的理想人格反映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理想。
《老子》对“道”“太一”的体悟,似乎不能说是简单的一元论,而体现为一种玄妙的不二论。他所崇拜的“太一”即超越于万物,同时又无处不在: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
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;地得一以宁;神得一以灵;谷得一以生;侯得一以为天下正。其致之也,谓天无以清,将恐裂;地无以宁,将恐废;神无以灵,将恐歇;谷无以盈,将恐竭;万物无以生,将恐灭;侯王无以正,将恐蹶。